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报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报告成为了一种新兴产业。一起来参考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医学生社会实践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医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篇1为了培养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抛弃象牙塔的光环,放下天之骄子的架子,虚心向社会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为了增强探索创新的精神,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能力,保持真诚奉献社会的情怀,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切实为广大群众服务;为了甩脱书呆子气,确保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对自身的锻炼,磨砺塌实肯干、艰苦奋斗的品质,医学院赴某某社区实践小组自7月3日起投入到了火热的实践中,实践理想,展现风采,回报社会。
实践小组共24名同学又分为7个小组,在某某社区及其周边的6个医疗卫生服务站点实习。每个小组3~4个组员,有一个小组长带领,在一个站点实习2~3天后,换到另一站点,这样依次轮转,整个实习为期10天。6个服务点分别是某某医院、某某卫生服务站、某某卫生服务站、某某卫生服务站、儿童保健科和防治保健科。
某某医院实践的同学主要在内科实习,他们为前来就诊的患者提供最基本的服务,如量血压等,同时做老师的助手,有时也做一些护理工作。星期一有个中暑病人昏倒后前来就诊,我们的一位同学协助老师参与抢救,及时有效地替病人缓解症状,为老师进一步治疗争得时间。还有一些老年病人往往行动不便,同学们就会上前搀扶,领他们配药,注射等。这些都得到了病人和家属的称赞,虽然比较辛苦,但我们无比自豪,因为这一点一滴都是为人民服务,是自身价值的体现,是无私爱心的奉献。
在某某卫生服务站实习的同学们为病人量血压、测体温,做一些基本的护理,为他们解答一些日常生活健康方面的问题等。通过实习,我们对医生的角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医生惟有具有技术、责任和爱心才能成为受患者爱戴和尊敬的好医生,才能不辜负病人对医生的期望,才能对得起病人把生命都托付给医生的这种信任,才能对得起医生这个称号。看到现在这么多病人受慢性病的折磨和一些不治之症,我感到医生们任重而道远,而这就是我们将来的使命,是我们若干年后的神圣职责。社区医生们和蔼耐心的态度,细致认真的工作为我们树立一个又一个的好榜样,那天在某某某站,医生听到急忙前来的家属说90多岁的老人躺在家很不舒服,他急忙拎起医药箱,顶着烈日出诊,这些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医德教育的课堂。某某和某某卫生服务站也是为其邻近居民解决常见健康问题,同学们在那边也受益匪浅。
儿童保健科是专门面向儿童,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有效地预防各种易发病提供咨询,保健服务,并为了保证儿童健康成长,在饮食,营养,睡眠,运动等各方面给予各种建议,指导家长科学地养育子女。我们在这里了解了儿保科医生的工作,他们细心地为每一名儿童建立成长档案,定期为他们体检,为家长仔细解释在养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防治保健科是提供疫苗接种服务为主的站点,接种各种计划内疫苗和自费疫苗,来接种的大都是一些儿童,防保科为每个儿童建立数字化资料,并及时通过各种方式通知家长带领孩子前来接种。我们在防保科了解了各种疫苗种类、接种时间、接种次数,也帮助那里的老师整理接种记录等资料,建立传染病报告等档案,是老师们的得力助手,得到老师们的一致赞扬。
社区卫生服务实践同时也促使我们把课堂里学到的理论知识跟生产实践中的实际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社区医疗服务主要为社区居民解决常见健康问题,是社区居民的首诊医院,社区医生大都接受过全科医生专业培训,是社区居民的首诊医生,他们采用全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广泛促进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促使新的医学模式的运用和执行,他们用全科医学的理念,为病人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整体性的服务。他们提供一种以病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预防为导向的医疗服务,并且某某医院与某某医院建立紧密的交流合作和转诊关系,某某医院派出各种专家组成专家团队来支持某某社区的医疗工作,某某医院遇到疑难病例及时向李惠利医院寻求支援,这样从全科医师到专科医师,强有力地保障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来就诊的病人大部分是复诊,以老年病人为多,尤其是慢性病人,他们与社区医生建立了一种共同参与型的医患关系,医生们对很多病人都很熟悉,医患关系就跟朋友、熟人之间的关系一样,社区医生成为了他们的代言人和利益维护者,这跟大医院的医患关系有很大区别,那种医生与病人的默契是我们在各大附属医院实习时体会不到的。对于离休干部,某某医院还为他们建立详细完整的健康档案,定期上门随访或给他们体检。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实习过程中体验到的,它们很好地把全科医学的理论运用于实际,我们不但更深刻地理解了课堂上所学过的知识,同时也亲身体验了这些理念在工作中的执行以及它们的优点,使我们对社区卫生工作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为我们将来的工作也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短短10天的实习转眼就结束了,在这些天里不论骄阳似火,不论风雨交加,我们每一位实习的同学都秩序井然,默默坚守在自己的服务岗位上,耐心地为大家服务,遇到不懂的虚心诚恳地请教老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学习。我们感到很充实,感到很有收获,我们认为这些长进是教室里学不到的,只有通过亲手参与才能感受医学的实践性,医疗工作的细致入微和义务工的无私奉献。
医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篇2我觉得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应该具备“五心”:即耐心、爱心、信心、责任心和进取心。对病情要耐心分析,对病人解释工作要耐心细致,让病人多些安心,少些顾虑;对待病人要富有爱心,能够站在病人的角度为他们考虑,“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作为医学生,说起这句话来我满是惭愧。
在大学校园里流淌,遨游于知识的海洋,光阴似箭。医学知识,点燃了我救死扶伤的信念,大学校园,却也激发了我的惰性。畅游着浩渺的医学知识,认识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医生职业的神圣,然而纯理论知识让我感觉疾病离我还很遥远,学习成了一种任务。“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疾病,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身”的庄重誓言变得空洞而又模糊。
今年暑假,我有幸来到市里一所三甲医院实习,在这里,见闻感想不断地填充着我的躯壳。实习中的点滴,鞭策着我不断地思考,生命的意义和医学生神圣的使命照亮了我为医学事业奋斗的漫漫征途。
实习的第一天早上,我很早就来到了医院,带我的医生还没有去,我就去和护士站的陶护士打了声招呼,然后就安静地坐在加床上等他的到来。一个小时感觉漫长而又充满期待,似乎想了很多但好像又什么都没想。他的忽现竟让我不自主的笑了起来。他很和蔼地叫上我去查房,问诊我在一旁记。感觉真的很神奇,早上收治一病人,问了她是怎么回事、什么时候起病、按压哪里有疼痛、大小便是否正常、既往病史,再结合一下b超报告,短短几分钟就确诊为急性阑 ……此处隐藏21045个字……,不够及时,溺水者没有被救。这时,队员们讲解了如何进行急救,做了详细的心肺复苏讲座,在现场举行了模型教授,然后志愿者上来展示急救措施。我们给志愿者赠送了厦大纪念品,现场气氛很好。通过问答向住院医师讲解正确的用药方法、用药时间等。为了向居民宣传正确健康的饮食方式,居民们围成一个圈,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
过夜后,我们安排打扫了场地,没有留下垃圾和损坏场地,给当地人留下了好印象。
后期练习:
我们分工明确。组织活动材料,宣传活动,包括:撰写新闻稿,将照片制作成电子杂志,将视频上传到U Cool,发布博文,以海报的形式展示活动成果,撰写活动总结报告,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形成研究报告反馈给当地卫生局,为每个团队成员撰写实践经验。
医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篇14应学校团委的号召,自己于20xx年7月26日至8月15日在家乡参加了为期二十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形式为跟师学习,在四川省仁寿县清水镇计划生育服务站见习。
自己的老师是计生站的站长,马上就要退休了,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中西医皆懂。在他的建议下,自己先用大约一周的时间对药物进行了解,主要是对中药的认识。自己先是认识药房里每一味中药的外貌,再是口尝大部分药物,对其药性药味进行一定的了解。在认识药物的过程中总结出了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由于多数药物都是炮制过的,大多都是切片,很少有整个植被都做药用的,所以很多药物在切片上很相似。比如生地和玄参,但是在药味上却有不同,两者都是甘苦之品,玄参苦味更重,略有咸味,而生地则是甘味更重。再比如荆芥与薄荷、前胡与柴胡等等。
第二,实际尝出来的结果同中药书上介绍的药性药味存在着差异。咸味便不容易尝出来,比如青黛、玄参等。而藿香切片后的气味没有它生长在土地里的气味强烈了。
第三,由于地方差异,在xx学的中药理论回来跟xx的实地药材相比较,略有不同。在实习的药房里甚至有些药材中药课时都没有提及到。比如川明参、蚕沙、甘松、金精、银精等。丁香有公母之分,槟榔亦有马槟榔、花槟榔之别。有些书上讲到的药物,在药房里也没有见到。毕竟中药的种类成千上万,还有地区差异。
第四,老师开方时常会用一些药物的别称。比如前仁是指车前子;茯毛是指大腹皮,即槟榔的外壳等等。因地因人制宜。
在认识中药之余,自己还对西药进行了初步的了解。由于西药药理是在大三上学期才开始学习,这次了解只是为了在脑海里有个基本的印象,不做更高要求。
随后的十多天便是在老师身旁看老师给病人诊疗了,这才是实习的重点。因为是在计生站,所以来看病的妇科儿科居多,当然外感之类的病人也到此处。因为老师在当地名声很不错,来看病的人总是很多,老师几乎没有单独给自己讲解的时间。所以自己只有自己记录整理消化,将望闻问切的结果记在笔记本上,再看老师开的处方,不管开的是中药还是西药都记录下来,利用晚上在家的时间整理消化。当然,重点在中药方子上,西药只做了解。在此也将自己的看法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第一次临床见习,不知道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劣的,只能将很多东西暂时寄存于心,不敢先给它下个错误的定义,等到以后有答案了,是好的那它就成了经验,是坏的那它也是个教训。就比如老师的方子,自己看到的几乎所有的方子里都有地榆,中药书上说地榆具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的功效,主治下焦血热出血,被称为水火烫伤的要药。为什么每个方中都有少许地榆呢?后来老师跟自己说,他用地榆作佐制药,因为用了许多苦寒之品,患者服后容易坏肚子,地榆具有收敛的作用,用少许在方中防止苦寒太过。第一次听到这样的用法,不能说这不是收获啊!每位医生在遣方用药的时候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自己的这位老师还有许多独特的地方,在这儿就不一一举例了。第一次体会到临床与理论的不同之处,相比之下临床还更有*力,不那么死板,便显得更加可爱了。只是这又在自己的学习路程上多加了一道关卡,要灵活运用、妥善治疗还真得下苦功夫啊!
第二,是关于病人的思考。在见习的这段时间里自己看到了很多不同的病人,老人、小孩、男人、女人、孕妇、甚至还有襁褓中的婴儿。他们中有稍微有钱的老板,还有中等水平的农民,甚至还有穷到衣衫褴褛无人抚养的孤寡老人。每个人对待疾病的看法各不相同,总的来说,人们对疾病预防这一层面认识加深了,对自己的健康的关心程度也提高了,这是自己们社会的进步。但是还有好大一部分人群,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生病了也拖着,不到万不得已不来求医的。因为自己在乡镇上见习,这样的患者应该比城镇里的多见。虽然现在有医保了,但是那样的保障却的确还没有到达每一个公民的手中,尤其是那些看不起病的贫苦人民。这就不光是作为医生该思考的了。
第三,是以一个“西医文盲”的角度谈的一些有关西药的见解。在见习期间,很多患者都是因为感冒来就诊的。老师的第一句话似乎永远都是“能吃青霉素吗?”如果能吃,药单的第一个药便是阿莫西林。自己知道自己是个初学者,不应该对一些事情或者事物产生偏见,但是为何自己总是越看那个“阿莫西林”就越觉得厌烦呢?一般人都知道阿莫西林是消炎药,是抗生素类药物,常用或者用量较大都会有很多副作用。但是你听西医怎么说“不先把炎症消下去,病又怎么好呢?”自己并不是讨厌西医,该消炎的时候当然是你的阿莫西林来得快,但是心里总是有些疑问,是否能够既治好病又不要留下太多副作用的天然疗法呢?就像自己们对待大自然一样,是否治病也该整一“可持续发展”出来呢?这些疑问就让它留在心里吧,自己想老师也不一定会解答。
第四,是浅谈对于医生治病的问题。一次跟一位退休的老伯谈及到了这个问题,以往那样神圣向往的医生这个职业的光环突然暗淡了许多,有对社会的无可奈何,更多的是对自己的无可奈何。老伯说,比如有两类医生,一类只是治标,短暂的疗效很好,抗生素药品几乎是来者必用,也不考虑患者以后的事情。一类医生是标本兼治的,但是治标的效果却是要慢一些,就像中医平调人的阴阳。可是往往患者多的却是前者,口碑好的也是前者。心里想想,有些辛酸。又想到自己以后,会不会也转变成前者了呢?因为生活的压力。好害怕,害怕变成那样,害怕自己的意志还没有磨炼得足够坚定,一旦被推进了社会这个大染缸,便变得不知所措起来。
都说做医生辛苦,自己想辛苦的并非是学习那些医学知识,只要是自己真心热爱的,学起来应该是种乐趣。真正辛苦的是他内心医德的磨练。
曾经梦想的医生在这个现实生活中似乎变得不复存在了,曾经以为的那些医术很好的老中医们的光辉形象似乎也因老伯的一个例子黯淡了许多。那自己该以什么样的医生做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呢?突然好迷茫。
其实像那样治标的医生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他们也是在解除病者的痛处,而且还直接了些,似乎自己应该学习才是。只是自己却不愿将目标定在那样一个“下医”的位置。那是在拯救病患还是在害他们呢?
总而言之,这次实践的收获也是挺多的,尽管发现了许多的问题,但是谁又能说明这些不是漫漫学医途中必须经历的呢?不管有多少困难有多么迷茫,自己相信,只要坚持自己的目标,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只要拥有自己的原则,再迷茫的路途也会有对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