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培训心得体会通用15篇

时间:2023-12-13 15:33:32
暑期培训心得体会通用15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暑期培训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暑期培训心得体会1

暑期培训已结束,短短的十几天学习,使我获益良多,对教师这个职业、对语文课程标准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培训期间教师们纪律很好,签到规范,认真笔记,大胆尝试。这次培训有三块内容,学习课标;多媒体操作;汾西二校教学模式。

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老教师,或许有点经验和教训,但我觉得有太多的地方需要我去学习。在这几天里有关口片的领导宣读材料,有专家的视频讲座,有优秀教师的优质课件,这对我们今后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以及如何正确对待学生做了深刻的指导,让我们受益匪浅。这几天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对我这位老教师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这些都是我们平时所接触不到的。从他们的言语之间无不感到他们对学生无私的爱。我深深感到:老师应具有倾听和欣赏的教育慧心;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鼓舞;在学生学习中,应该采用激励评价的方式。必须清楚,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薄弱,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需要教师从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及时从生活和学习中发现学生的优点,并以微笑来鼓励他们继续发展,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教师必须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我们应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需要我们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关注。“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爱”要面向全体学生。“金凤凰”固然可爱,而“丑小鸭”更需要阳光,多给他们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少一些说教,要更多和他们交心谈心,帮助他们查找“后进”的原因,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在学习和生活细节上关心他们。老师对学生不要体罚,不要训斥,不要高高在上,而应该像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那样,做一个和气的人,一个严谨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一个堪为楷模的人。学生也有自尊心,而且是很强烈的。老师对学生的批评,恰当的,就是一种激励;不恰当的,就会成为一种伤害,甚至还会导致逆反心理产生。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批评时挖苦、损伤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因此在日常生活的教育工作中,我们应把握批评的“度”,变“忠言逆耳”为“忠言悦耳”。

教育家和教书匠的一个最大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精神。在实际生活中要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刻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更重要的是,要诚心诚意地欢迎学生的质疑和挑战。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推崇权威、崇尚特权的行为倾向,使得人们缺乏对先辈和权威的怀疑、批判精神。创新思维的核心特征是“求异”,是打破常规,调整视角,突破思维惯性。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是只知道读书本知识的书呆子。

当然,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位老师学习的过程。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博学多才对一位教师来说自然很重要。我们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者,学生什么问题都会提出来,而且往往“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知识绝不是处于静止的状态,它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每时每刻都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量和质的变化,特别是被称作“知识爆炸时代”、“数字时代”、“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因而,我们这些为师者只有让自己的知识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才能跟上时代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望我们这些小鸟能像雄鹰一样在辽阔的太空展翅翱翔。

暑期培训心得体会2

我校本次学习新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校长就对我校近年来的教风,师德,成绩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总结,通过学习经过自我师德剖析,相互交流等,我对师德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什么是师德呢?

通过学习我认为可以概括为:作为教师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

教师队伍职业道德师德的好坏从大的方面来说影响整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从小的方面来说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身弓行实践”、“严谨治学、勤于进取”、“认真授业”、“热爱学生、积极育人”、“勇于科研、平等竞争”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因此教师必须要有良好职业道德。

因此,师德关乎学生的一生,关乎教育的发展,关乎社会的前途命运。在新学期即将到来之际,教师关于师德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认真地总结、广泛地交流是十分必要的。

一、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个性品质

就青少年学生而言,影响他们良好个性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对他们进行教育的主要施教者——教师的个性。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固然,许多事有赖于学校一般规章,但是最重要的东西永远取决于跟学生面对面的教师个性:教师的个性对年轻心灵的影响所形成的那种教育力量,是无论靠教科书、靠道德说教、靠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教育专家之所以如此论述,就是因为教师个性潜在地影响着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影响着施教的成果。教师个性的影响具有导向、凝聚、使学生亲师等多种功能,教师的良好个性品质一旦得到学生的认同,就会激起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由认同到模仿乃至内化。富有个性魅力的教师如同一种粘合剂,能将每个学生紧紧地凝聚在他的周围;富有魅力的教师能以独特的教育风格,使学生迷恋而爱听他的教诲。由此可见,培养具备良好个性品质的学生得从教师做起。这是关键。

健康的心理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心理素质良好的教师,会凭借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情绪,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感召下,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体验到愉悦、满足的情感,并流露出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于是,在双方的协同努力下,创造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氛围。这样的教学,必然是令人乐而忘忧,如沐春风。

二、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

“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献身精神,”是我们教师的最高精神境界。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看成是教师的最高美德。干一行,爱一行,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服从领导,不打折扣,认真、圆满完成学校领导教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工作中,我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时时处处对自己严格要求,查找不足,及时纠正,对别人的缺点,则尽量宽容。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注意教师形象,在教师和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形象、和谐的氛围,才能不愧为人民教师的称号。

  三、爱戴自己的学生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爱学生是对老师最最基本的要求。老师爱学生,可以弥补家庭和社会教育的不足,使教师的影响长久地保存在学生的内心深处 ……此处隐藏14419个字……以爱育爱。但是,情急之中,我们有时候还会有抱怨,有牢骚。那么如果我们真正的把“花苞心态”植入心中,我想,在教育教学中,在面对学生时,我们的心境就会开朗,我们就会有更多的教育灵感。

景之二:课的“遗憾”说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句话常常被我们拿来一用。但是这里的“课的遗憾说”,却并不是重复这句话的意思,而是XX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程红兵院长引用的于漪老师的一句话:“我当了一辈子的老师,我一辈子学做老师;我上了一辈子的课,我上了一辈子令人遗憾的课。”程院长是在进行“专家评价课堂”这一话题时引用的这句话,其意在指出一节课,无论执教效果如何,总还是有可以再改进的地方的。然而,除了这层意思,我还想到了另一层意思,那就是“追求”。于漪老师,是教苑之“大家”,其课堂教学已然成为我们学习的典范之一。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位“大家”,却有着这样的课的“遗憾”说,不得不令我钦佩与敬仰。从于漪老师的课的“遗憾”说中,我感受到了一颗倾心于教学的心灵,感受到了一腔热衷于课堂的热情,感受到了一位教师的教育至上的忠诚。这是一种“追求”的境界,不局限于过去,不沉缅于成绩,一心只想把课上好;上好了以后,再去想怎样上得更好……

我们也说“遗憾”:当一节课上得不够满足的时候,我们说“教学是遗憾的艺术”,那是一种自我安慰;当一节课上得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我们也说“教学是遗憾的艺术”,那是一种谦虚。然而,说过以后呢,我们是不是就此继续去思考,去追求一种似乎是永远追求不到的“完美”呢?也或者,我们是被这“永远的遗憾”牵绊了吧,追寻完美的脚步不那么坚定,总是走走停停。我想,于漪老师的“课的遗憾说”,应该是可以让我们警醒的,于警醒中自觉,于自觉中追求,这才是成长,这样才能成长。

景之三:“眼界”与“作为”

“有多大的眼界,决定你有多大的作为”。读到这句话,你是否想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诚然,眼界的开阔,需要走出去,走过的地方越多,见识也就越多,想法也就越多,灵感也就越多。于是,我们常常把自己的狭隘,归咎于一点——没去过太多的地方。而这里的“眼界”却与“走出去”没有太大的关系。当程院长讲到“对教材要做比较研究”的时候,他说了这样的一句话:“有多大的眼界,决定你有多大的作为”。从程院长的话中,我体会到:作为教师,要做研究;研究教材,是基本的研究;把各版本的教材进行比较研究,是必须的研究。

我想起了自己去年参加双优课的经历,双优课的“说课”环节的比赛,选手们拿到的课题都是除了人教版以外的其他版本的。其实,在参赛前,我还是多少的看了一些别的版本的教材的。但当时自己拿到的课题,却是之前没有见过的,只能是快速调动大脑的所有细胞,去思考,去构思,去设计。然而,如果我也曾做过这样的“教材比较性分析,想必一定会“心中有谱”的。

当然,程院长所讲的要做“各版本的教材的比较研究”,绝不是让我们单去为某一次比赛而做准备。——单看教材的内容,不理解教材的实质,这样的理解是偏颇的。程院长所倡导的,是将各版本的教材联系起来,既看教材内容,也要看教学的价值取向,更要结合课标去看教材的编辑意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从根本上把握课堂,从全方位认识课程。我想,这样的“眼界”,是我们必须有的,是我们今后应该努力让自己具备的。

景之四:聚焦课堂

一直说“聚焦课堂”,一直没有对这四个字做深入的思考,只是潜意识里觉得“聚焦课堂”,就是要深入研究课堂、思考课堂、改进课堂,要将课堂作为教学的根本,发挥课堂效用,落实课堂效率。程院长简短的几句话,却让我对这四个字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程院长说:“课程是立体的,教学是线性的,课堂是点状的。点连接成线,线组合成立体图形。聚焦课堂的这个‘焦’,就是‘焦点’……。”

关于“焦点”的重要性,这里自是不言而喻,我不赘述。我所想到的,还有一点,就是我们“聚焦课堂”的时候,一定还要清楚,课堂不是独立的,不能上一节课说一节课,那样我们教学的这一条“线”就不能连接成行,没有成行的“线”,那么何以去建“立体的课程”呢?

以往工作中,听课评课是常常要做的。现在想起来,包括我自己执教的课在内,我更多的思考的是:这样的一课书,上得怎么样;哪里好,有实效;哪里不好,教学不到位……如此看来,我曾经的思考是有些局限性了。不过,好在现在是清晰起来了,上一节课,评一节课,且不能就课论课,一定要做足“焦点”的功夫,让“点”连“线”,用“线”建“课”(课程)。只有这样的“聚焦课堂”,才是真正研究课堂,才能有所发现,有所突破。

景之五:命卷说

“一个合格老师的标准之一,是能够命出一张合格的试卷。”听到程院长说这句话,我赶紧把它记到了本上。我一直以为,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自己都拿不准自己所教的学科考试题有哪些类型,自己都不清楚课标中对自己所教学年级段的评价标准,那是很可怕的一件事。如果真的是那样,这位教师肯定会有一种失落感,那就是累没少受,但是却成绩不佳。

当然,这里首先要指出来,这里所说的教师要会“命卷”,并不是倡导应试教育;我们的素质教育也是要有评价的,而卷面评价也是评价的途径之一。既是如此,那么我们就不能回避考什么,如何考的问题。在钻研教法学法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分一点心思过来,来看看我们平日里所教给学生的,如何才能检测出他们学的成效,这里就涉及到了教师命卷。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教师也是要学会命卷的,那就是从“要减负”的角度说。“题海战术”作为应试教育的弊端,已然被我们所杜绝;可是学生要考试,不做题不练习也是不行的。那么做什么题呢?这就要求教师动脑子了。倘若不加分析的见题就做,势必会回到“题海”中去,是使不得的。因此教师必须是要研究教材,研究课标,要熟知评价的方式方法,从而给学生设计出最佳的练习方式,这样的设计,不是局限于一张试卷的设计,而是着眼于课标,着眼于课程的。记下了程院长的这句话,也开启了一种教研的思维,开学在即,有待于落实吧。

景之六:何以为教师?

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徐文斌所长,在《教师学习与教师发展》的专题讲座中对“教师”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他说:不学习无以成为教师,不发展也无以成为教师。他指出,教师要做视思考、学习成为习惯的人;这样的人,学习就成为了生活。他还指出,教师要力求做视思考、学习为空气的人;这样的人,学习就成为了生命。

读着徐院长的话,心中不免有些慨叹:是啊,教学者首先应该是为学者。自己倘若都不能视学习为了,那么何以去引导学生走进学习之门呢?试想这些年来,每每于导师侯老先生谈话,总会激起心中渴学的愿望;而每每见到侯老先生,又总是会深深的愧疚。原因很简单,无论什么时候去拜访,总能见侯老师书桌上摊开着的书,总能见书旁的手稿。也许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抱怨:工作太忙;琐事太多……然而,倘若如徐院长所说,视学习为生活、视学习为空气,想必这些抱怨就将不复存在了吧。

都说人的成长是需要引领的,行走于江浙的求学路上,携“景”赏“趣”,真是其乐也融融埃诸上数言,并不能综合所有的感受,待闲暇下来的时候,再续之。

《暑期培训心得体会通用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