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杜甫的生活经历及本诗的创作背景。
2、借助注释学习字词,引导学生感知诗意并领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人推已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能力目标:
1、回顾以往学生读过的杜诗,从而对杜甫的生活、思想有更全面的认识。
2、朗读与品味相结合,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同步提高。
情感目标:
感受杜甫的博爱情怀。
重点难点:
1、揣摩诗歌语言,进行朗读训练。
2、品味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生澜。
提问:诗圣杜甫笔下记载世上疮痍、民间疾苦的作品有哪些?
明确:《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春望》等,当然也包括我们今天要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作者简介
1、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出生“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因而能够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这个时代,后世称为“诗史”。杜甫创造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且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2、解题: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
三、朗读诗歌。
1、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师纠正“俄顷”、“丧乱”、“突兀”、“见此屋”等几个词的读音。
2、教师朗读指导,强调如何深入领会诗的意境,读出诗歌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来。指导前三节基本用降调,但降中有逐层递升,语速宜缓慢,诗中“怒”“三”“洒”“挂”“飘”“老”“忍”“抱”等字须重读,读出风之大、茅草翻飞的意境;“呼-不得-”“自-叹-息-”等字须拖长读音,读出杜甫面对群童抱茅无可奈何的情状来。后一节用升调,语速适中,“安得”“千万”“大庇”“寒士”“呜呼”“何时”“受冻”等字须重读,“死-亦足”中“死”字须拖长读音。这样处理,能读出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来,较好地表达出诗歌的意境。
3、学生再次齐读,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4、指名朗读。师指导学生要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处理好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朗诵诗歌并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析诗歌语言,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初步的鉴赏能力。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中。
教学难点:
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背古诗《春望》导入课题,(PPT出示课题)
二、诗歌学法指导
问:学习古诗我们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
1、析诗题
2、知作者
3、想画面(故事)
4、品语言
5、悟情感
三、分析诗题、简介作者
1、简介作者
2、解析诗题:
(板书课题)
(1)“为”的读音,(2)“为-----所”被动句式(3)歌行体
歌行体,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4)从诗题看,这首诗写了什么事?你觉得作者会抒发什么感情?
四、初读,知内容。
过渡:带着这些猜测,让我们来读这首诗——
1、师范读,生画出朗读节奏,并注意把握重音和停顿
2、学生试读:(正音,纠正朗读中的问题)
思考:你读到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秋风破屋的不幸)
你能不能用几个词或短句概括诗人都遭遇了那些不幸吗?
例:秋风破茅屋
指导归纳:秋风破茅屋
群童抱茅去
丧乱长夜苦
五、默读,想画面。(配乐)
过渡:很好。那么大家能把刚才概括的内容描述出来吗?
在前三节中找出你喜欢的一节读一读,
边读边想象,然后描述出在你大脑里浮现的画面
例:略(PPT)
六、自读,品语言。
过渡:之所以能在我们的大脑里浮现出一个个画面,那是因为诗中那些生动传神的词,然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
1、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很精彩的字、词、句进行赏析。并在班内交流
2、对比阅读:
卷我屋上三重茅
吹我屋上三重茅
(“三”是虚数,“几”的意思,那你认为在这里究竟表示多还是少,为什么?)
布衾多年冷似铁
布衾多年冷似冰
七、品读,悟情感。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过渡:这些词语,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作者所遭遇的不幸,那么,作者写这些不幸遭遇的目的是什么呢?让我们结合背景来体会诗人的情感——
1、了解背景:(这首诗那个词暗示了时代背景?)
(PPT出示背景资料)
2、诗人写这首诗仅仅是为了发泄因秋风破屋的不幸而产生的不满吗?
3、换位思考:假如你有同样的处境:如5·12地震,地震家里房屋受损的举手!
面对当时情景,你想到些什么?(——引导理解“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八、“杜甫很忙”之我见。
一度时期,人们很喜欢看穿越剧,也向往穿越。因此就有人想起了“诗圣”杜甫,现在的杜甫在忙什么呢,请看——“杜甫很忙”
(一分为二看问题:放松,调侃,对传统文化的捍卫。)
1、看 ……此处隐藏12342个字……”、“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特征:年老体弱、孤苦无助、焦灼痛苦、彻夜难眠
想象:可从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心理、动作等方面进行描述。
小结:
以上三段主要通过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为我们描述了狂风破屋、群童抱茅、长夜沾湿的情景,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此时此刻,诗人想到了什么?
2、探究
别林斯基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杜甫被称为“诗圣”,结合文章第四段,你能说说他的伟大之处吗?
[学生活动]:齐读最后一段,畅所欲言。
[提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现了作者舍己为人的济世情怀。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理想。
四、总结拓展
本文叙写了大风破屋、群童抱茅、草堂漏雨如注、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表露出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同学们,大家还知道哪些像杜甫一样的忧国忧民的文人,还记得他们的肺腑之言吗?
[学生活动]:积累
[提示]:柳宗元“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0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
2、体会诗人推已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二、教学设想
1、杜甫的这首借景抒情的诗,从内容到艺术都有很高的成就,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杜甫作为现实主义义诗人的伟大,而且可以从他关心人民的博大胸襟中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在深入理解体味本诗和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方面,我打算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训练,因此本节课我考虑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使学生充分领会诗歌的内涵及精髓,注重拓展延伸,促进学生从基础性学习到研究性学习的质的飞跃。
2、教学方法
(1)、朗读与鉴赏相结合。
(2)、交流、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3、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杜甫的诗及资料
4、教学用具:多媒体
5、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2、整体感知课文,领悟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1)、查一查下面的加点字。(见多媒体)
(2)、听一听录音
(3)、教师朗读指导,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停顿等
(4)、学生个人读,学生对朗读作简单评价
(5)、学生齐读
3、比一比(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1)、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2)、请各用四个字概括每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3)、请各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当时的心情。
(4)、以作者此时的心情为感情基调朗读,并对朗读作评价
4、品一品(学生再读课文,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写好批注,与同学作交流并作汇报)
5、赛一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实行分组背诵竞赛)
6、议一议(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1)结合全诗内容,谈一谈你认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像杜甫这样具有伟大情怀和理想的古仁人还有很多,请列举两个。
7、教师总结,学生再读全诗。
8、理一理(用一句话说一说自已在这节课的收获。)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1导入:
万里长风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而杜甫的茅屋却在凄冷秋风中破损。
1、“茅屋”——
为什么写“茅屋”?
围绕茅屋写了哪些事?
忍能、公然、欺我、老无力、呼不得、自叹息——
(可疑的是“倚”杖,为什么是“倚”?)
质疑:
那些气愤和无奈,应该怎样理解呢?
孩子只是顽皮,诗人为何要与一群孩子较劲?
(茅屋,是诗人赖以活命的居所;
是一个纵然残破,却可能给他最多温暖的家;
下文“床头屋漏无干处”的应证;
作为侧面,家境的破败人生的不幸可见一斑)
2、“所破”——
“所破”的,仅仅是一个茅屋吗?
1、茅屋破损
2、身体老迈
3、家境破败
4、国家残破
5、一个个家庭破碎
(注意“寒士”与“丧乱”的联系——
丧乱之后,多少寒士在饥寒交迫中生存)
“破”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怎样的一颗心;“忧”天下)
质疑:
为何不写天下,却写——
我的茅屋为秋风所破?
(我的遭遇就是千万人的遭遇)
小结:
正因为有着切身的体会:
我才会推己及人地——
大庇天下贫寒之士
冻死了也无怨无悔
只要他们能够——
“俱欢颜”、“安如山”。
3、“秋风”——
为什么是“秋风”?
课文中的“秋风”,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
(风雨相联——阴冷黑暗的时代、衰颓败落的国势)
解读:
“风雨”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雨,更是时代的风雨。
“安如山”的也不仅是房屋,更是和平安定的环境。
“风雨”是现实,“安如山”是诗人遥不可及的理想。
——即使“吾庐独破”、牺牲自我也换不来它的实现。
诗人心有深深的无奈和叹息;表现在怎样的字眼里?
(再读体会)——
“安得”,“呜呼”;“呼不得”,“自叹息”,“老无力”等等。
(“老无力”,岂止是身体上的老无力,还有无以拯救苍生的无力)
小结:
其中,藏了多少渴望、多少无奈,又藏了多少悲愁!
阴冷的风雨中,我们仿佛看见了一道永世不灭的光。
在历史的长河中,照亮了一颗一颗善良、仁爱的心。
教学后记:
《石壕吏》末段中的“独(独与老翁别)”,是独自前行、奔赴远方,是独自保全、分道扬镳,是“你还是你,我还是我”!——尽管也有同情和悲悯,却终究相离相分、划清了彼此界限。而本篇课文中的“独”,则是置身于茫茫大众之中,作为其中的一员,而去承担、去背荷!感同身受。这竟让我想起了《老王》,想起了知识分子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