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教学反思

时间:2024-04-04 03:48:20
芦花荡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芦花荡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芦花荡教学反思1

《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近六十的干瘦的老头子的“英雄的行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跟孙犁的大多数小说一样,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是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本节课我重点放在对〈芦花荡〉的人物形象分析上:重点强调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分小组讨论,自主交流成果,我再加以评点。 全班讨论归纳出老头子的主要性格特点,板书在黑板上。

对于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我们一直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这节课中学生也时有精彩的回答,可是仍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我说是自信自尊,你说是智勇双全,他说是老当益壮。学生的困难在如何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其次,课上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因为课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堂课中就是倾听。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的总结。几十分钟一直在倾听。所以有的同学走了神,有的同学做了小动作。

因为学生习惯了,反正上课老师总要说,总要总结的。自己既不发言,也无须思考,只要听就行了。长此以往,不愿预习、不愿思考、不愿举手的人就多了。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

总之,从本节课看来,一堂课的目标设定、重点难点的确定都不应只是老师依据教材来定,而应依据学生认知教材的情况来定。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也不应只看课堂上那个别的精彩的师生互动,而应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最终有了多少新的收获。

芦花荡教学反思2

有人可能会说,“对话有什么新鲜!老师问,学生答,不就是对话吗?”其实,这只是问答而已,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所谓对话,应该是人与人之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的基础上达成的双方视野的交融,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精神或意识。它所促成的不是知识的简单累积,而是知识的重新建构。引用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的话就是:对话是“从一个开放心灵者看到另一个开放心灵者之话语”。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为对话搭建最佳平台,先为对话创设体验的情境。在语文课堂中设置情境让学生体验是一种重要而常用的方法,它往往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将心比心,从而与文字进行最为亲密的接触。

在《芦花荡》的教学中,为了赏析老人这一形象,我问:“如果你是老人所护送的两个女孩中的一个,你最喜欢老人的哪一点,为什么?”

有学生说:我喜欢老人的自信。课文中说:“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多么自信!而且他的自信也是有基础的,他的水上工夫确实了不得。

又有学生说:如果我是那个受了伤的女孩,我喜欢老人说到做到,为我报仇。你看,文中老人是这么说的:“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老人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而且做到了。

学生还说:我喜欢老人的智勇双全。文中这么写:“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你看,一个老人就这么把日本鬼子玩得团团转,不就靠老人的智勇双全吗?看着觉得真解恨!

学生的回答无不证明,由情境带来的体验会促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同文本对话,充分挖掘文本中闪烁着迷人光芒的语言文字,和文本融为一体。这时,知识的价值就不在于给人现成的东西,而在于为人不断创造新的“起点”;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再是单纯为了掌握知识,而是在知识环境中寻求人的本来价值。这时,知识的质和量都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人在知识中的感受、经历和体验。人不再是外在于知识体系,而是内在于知识,与知识融为一体,不断地在对话中“寻找自我”。

芦花荡教学反思3

为了更好地落实县教育局“两案并行、探索为先、学导结合、当堂达标”的指导意见,进一步依托两案构建高效课堂,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教研室集全县教育界的人力与财力,精心编撰的系列精品教案与学案,为数千位一线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可资依托的平台。我代表所有的受益者,向参与编撰这套材料的教研员和各位学科带头人表示感谢。

隔行如隔山,别的暂不谈。我现在从事八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下面主要结合《芦花荡》一课的教案、学案等有关材料,谈一谈自己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引发的一些思考。

面对一桌好菜,最好选适合自己口味的吃。

具体到一道菜,各人也有各人不同的吃法。

八年级上册语文精品教案与学案,可谓是一桌丰盛的美味佳肴。

李艳老师编写的《芦花荡》一课的教案与学案,就是一道色香味俱佳的好菜。

饭局将罢,主人一般问“吃好了吗?”没大有人问“吃了了吗”,这是常识。可见,因人而异为我所用才是目的。我认为,对待大集体备课中的教案和学案也应如此,不能不加辨析照单全收,囫囵吞枣往往会导致消化不良。我们备课组的五位老师,通常会利用每周二教研活动时间,根据教学进度往后预习三至五课。一般是魏群老师主持,其他主备人轮流当主讲人,谈谈自己是如何处理教案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的,谈谈自己对使用教案和学案的改进意见。老师们一边听,一边圈画记笔记,遇到自己感兴趣或者困惑之处也可即兴插话。对于这套教案与学案,我们几个人大致的意见,可以套用翻译文言文的五字口诀,即“留”、“改”、“删”、“增”、“调”。

教案中的“自主学习”,一般包括给加点的字注音、听写重点词语、文学常识填空等基本题型,往往涉及了重点字词的形音义,以及重要的作家作品常识等知识点;在“学生活动”一栏,相应的给出了掌握这些知识点的方式方法、参考答案,尤其可贵的是编者对容易混淆的地方往往作了“预测”。这一块内容,既是语文学习的基石,也是语文试卷“积累”部分的考题来源。尽管学生通过查工具书、翻阅参考资料等途径能够自己解决,我们老师依然不能掉以轻心,需要拿出足够的时间来检查落实。幸好这一块在同篇课文学案的“自主预习”环节有专门的考查练习。二案互补,彰显了权重;变式训练,夯实了基础,这一块,留!

教案中的“整体感知”和“展示交流”等栏目,也有不少出彩之处,如“学生听朗读,初步感受芦花荡,并将感受用‘这是一片__________的芦花荡’说出来。”再如“速读课文,结合文章的具体描写分析老头子的性格特点。用‘我特别欣赏小说第 段中 的

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等),因为

’说话。”这两道阅读题,侧重训练 ……此处隐藏11168个字……情画意的环境时,我有意忽略了大环境“阴森黑暗”。课后我在想,为何没有在这时顺势介绍一下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呢?没有介绍一下环境描写的作用呢?还是课堂随机应变的智慧缺少了。应及时把握到学生生成的精彩,形成课堂的生动智慧,这点我真的还要修炼。还有让我有点缺憾的是,我最喜欢的朗读,今天这堂课却没有让我感觉到痛快。学生朗读的没有入情入境时,我缺少一而再,再而三的去指导朗读,只是简单的说一下注意朗读的技巧,没有读出预想的效果时,我也就迁就过去了。一个优秀的老师知道恰如其分的去表达,去倾听,去评价,去张弛有度,而我却在紧张中给自己留下了一个有些遗憾的课堂。

不是真正完美的课堂才是有意义的课堂。在这样喜忧参半,褒贬不一中,我更能看到自己的成长空间。走一路,收获一路,这就是生活的丰盈。

芦花荡教学反思14

《芦花荡》是一片文质兼美的小说,文章的训练点,我们可以信手拈来!在这节课的设计,我觉得值得留作记忆:

一、当二菱看到自己的姐姐受了伤,她会想到了什么?当二菱在苇塘中,偷偷看到“老头子”智打敌人的英雄场景时,她会想到了什么?

二、试想,小姑娘是那么可爱、那么天真,当“老头子”看到他护送的孩子受了伤,他是那么的自责与愧疚,他看了看远处的芦苇……(会是什么样子?),低头看了看水里的鱼儿……(又会是哪样的?)

芦花荡教学反思15

《芦花荡》是一篇浅显易懂而又引人入胜的美文,适合学生自主进行品读探究。在指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给他们创设一个他们喜爱的模拟“欢乐话吧”,让学生自由讨论这篇课文。关于“欢乐话吧”,可直接进入语音室实际操作。条件差些的地方可在教室内分组对话即可。

老师播放《铁道游击队》片尾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创设情境引人新课后,可分别引导学生进入下列三个话题进行欢乐对话。

话题一:说说内容

以“话吧”形式引导学生敞开心扉地谈论是解读文章内容的一种方法。这种无拘无束的讨论能使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见解、体验,让他们在不断“悟”的过程中,生成智慧,闪现精彩。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读整体感知内容——寻读抓住重点内容——统读感悟文章主旨”逐步进行。

1、整体感知内容,要学生把握文章是写抗日战争时期一位老英雄,智歼鬼子为两个孩子报仇即可。

2、寻读抓住重点内容(片断摘录):

师:文中的老头子富有传奇色彩,寻读课文说一说他奇在哪里?

生1:他奇在将近六十岁了,却不在家休息

生2:他奇在手无寸铁却神通广大,什么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

生3:他奇在在敌人紧紧封锁下却能来去自如。

生4:他奇在一支枪也没有却让十几个鬼子送了命。

生5:他奇在那么“好面子”工作出了一点差错就觉得“没脸见人”。

生6:他奇在芦花荡里战争硝烟弥漫却很悠闲。

生7:他奇在工作那么繁忙危险,却始终那么乐观自信。

……

教师小结:文中的无名老英雄确实神奇,他“奇”在神通广大的本领,“奇”在自信又自尊的性格,“奇”在悠闲又乐观的情绪。

3、感悟文章主旨,只要学生悟出,歌颂老头子智勇双全,爱憎分明,具有爱国热情。从他身上看到白洋淀人民乐观豪迈的抗日斗志即可。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很多时候老师低估了学生的潜力,固而不给学生尝试的机会。学生潜在的创新思维就被我们这种“好心”给抹杀了。“说内容”给学生自由,给学生空间,给学生期待。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自主活动中感受成功,收获惊喜。

话题二——谈谈写法

一篇美文首先是内容美,其次还得写得巧,本文在起伏照应、人物刻画等方面特别明显,教师要想办法唤醒学生潜力,促使学生什么发言欲望,在互相谈论中自主赏析。

下面是赏析精彩片断:

师:对这样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作者倾注了满膛热情来刻画他,比如概括介绍、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等。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用和“老头子”对话的方式,析读课文在课文旁边作批注。

(学生有些茫然不知所措)

师:下面请看老师给的一个例子(大屏幕展示,教师朗读)

例:我喜欢“老头子“身上那种自信,请看作者对他的语言描写——

(1)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咱们还有大米和鱼吃。

(2)不怕,洗一洗吧,多么傻的一个孩子呀!

(3)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4)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批注:每一次你都说“不怕”,难道你刀枪不入吗?不,只是因为你熟悉芦花荡对自己“水上的能耐”非常自信;同时,你有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念使你藐视一切敌人,所以你无所畏惧。

生1:我喜欢“老头子”的自尊,你看作者对他得知大菱负伤后的心理描写——

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这老脸呀!

我的批注:敌人封锁得那么严,枪林弹雨中,谁又能担保万无一失呢?你对自己要求太严格了。出了一点儿差错你就自责成这样。

生2:我喜欢“老头子”的智勇双全,你看作者对他的行动描写——

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着一条破短裤,……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我的批注:我真佩服你的胆量,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还如此悠闲;我也佩服你的智谋,这“一个一个投进嘴里的”“又肥又大”的莲蓬果然让鬼子馋得上了钩。

……

从“谈方法”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教师到位而又不越位的点拨示范,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让学生找到了感觉,尝到了好滋味。

话题三——唠唠语言

语言优美是一篇美文的重要标志。孙犁先生笔下的战争不是弥漫着血腥味,而是笼罩着诗情画意,因为他要用美的环境来烘托美好的人性和心灵。指导学生集读课文,学生在咀嚼品味中生成如下一些探究场景。

生1:“月明风清的夜晚…………奔着东南去了。”把小船比喻成一片苇叶。既表现了水乡的特色,又写出了小船的轻快敏捷,烘托出撑船者的高超技艺。

生2:“苇子不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本句用拟人手法写苇子旺盛生命力,烘托人民在残酷战争中顽强的生存姿态。

生3:这一句“钻”用得好,化静为动。

生4:“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本句优美的环境描写,烘托出老头子解恨后那种轻快愉悦的心情。

……

交谈的形式,真正实现了新课标提倡的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能开启学生的心灵,放飞学生的情愫,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自然收到好的效果。但老师的适时点拨示范也是必不可少的。

结束:我们从三个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交流了各自的体会,下面自己总结一下本节课所学到的学习方法。(我们应重视学习经验的总结,重视“授人以渔”)学生再次听《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同时展开联想讲一讲你想起的革命英雄故事。迁移思维,再次训练表达。

《芦花荡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